English

“企业是我生命的一部分”

1998-01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付丽萍 我有话说

在广西桂林国有企业界,有一句响亮的口号:远学邯钢,近学三金。

三金,指的是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。正当国人苦苦探寻振兴国有企业的良策时,三金却创造了连续12年主要经济指标以45%的速度递增的奇迹。

三金的奥秘在哪里?面对记者的提问,三金的员工说,好就好在他们有一位一心一意为企业着想的领头人。三金董事长邹节明是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,他坐在记者的对面,沉思良久后说:要说自己之所以能领导“三金”取得今天的成功,靠的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,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。

1966年,邹节明从武汉大学药用植物专业毕业,来到桂林中药厂筹备处时,展现在他面前的是:与人合用的厂房,自愿组织起来的三十几名职工,没有仪器,没有像样的设备,使用的是熬蜡制壳、炼蜜为丸的生产方式……难道五年苦读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现状?在办公室里坐了两天,他主动要求下车间。作为当时厂里唯一的大学生,许多事他似乎都责无旁贷:去省里跑资金,带领民工建厂房,为厂里开发新产品。到1971年,桂林中药厂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厂房,还开发生产了银翘解毒片、穿心莲片等国内较早的中药片剂产品。

大凡从医学院毕业的人,往往忽视民间的草医草药,认为它偏重于经验。邹节明却认为,民间许多疗效显著的中草药验方、偏方是个巨大的宝库,如果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加以整理提高,将会独辟蹊径。一次出差途中,他遇到一位老农,手中拿着几包草药,说是从县城的草药摊上买的,治尿路感染的效果特别好。邹节明打开一看,发现其中几味主药与他平时所查文献和某医院用药多有吻合,这立刻引起他的注意。回厂后,他深入研究组方、工艺,并与有关单位合作,经反复试验,终于研制成功以广西中草药为主要原料,治疗尿路感染、肾盂肾炎的良药———三金片。该药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,在市场上近20年长盛不衰。邹节明还把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的医药工业中去,让古老的中药文化再放异彩。西瓜霜是一味治口腔、咽喉疾病的古药,因制备工艺落后,濒临灭绝的边缘。1985年,邹节明和他的助手经过八年攻关,终于创制了取霜新工艺,在国内外首家实现了西瓜霜的工业化生产。

1984年,中药厂的职工把邹节明推到厂长的位置。当时中药厂的“家底”还只是300万元的总资产,400余万元的产值,60万元的利税,并面临着因“转轨变型”迟缓而没有市场订货,员工发不出工资的窘境。邹节明开始潜心研究市场,研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,很快,一个切合企业实际的十年发展规划诞生了。邹节明果断地停产“大路货”产品,将产品开发重点放在以广西中草药资源为依托、国内外市场空白或紧缺的中成药新品种上,实施名牌战略。如今,以西瓜霜、三金片为龙头的三金名牌产品的产值、利税已占公司总产值、利税的90%以上。

开发拳头产品是邹节明的长项,但要带领一个吃惯了计划饭的企业走向市场,难度可就大多了。邹节明带着销售科长、业务员开始跑市场了。头几年,他和十几个技术员一块睡过大通铺,为向一个名专家介绍自己的产品,在上海闸北区的一个居民区等到子夜。几个回合下来,企业的产品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。接着,他又把目光集中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上,开始塑造明星企业的新形象。终于,昔日的桂林中药厂发展成了一个以中药制药为核心的企业集团,至1996年,公司产值、销售收入、利税分别是1984年的74、75和81倍,资产增值64倍。

三金的员工都知道,邹节明对企业的感情很深。1986年,桂林中药厂刚起步,邹节明作为桂林西瓜霜的研制者已被港澳、东南亚的一些报纸誉为“西瓜霜大王”。一位港商提出付高薪留他在港发展,但他婉言谢绝了,他说:“我的根在桂林中药厂,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。”厂职代会因为他的突出贡献,曾通过一项决议,重奖他10万元。他把这笔钱委托工会设立奖励基金,奖励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。

这些年,三金的效益好了,但邹节明对自己和员工的要求却一点也没放松。在桂林湿冷的冬春季节,当三金的员工在中央空调的生产厂房中工作的时候,邹节明却在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处理公司事务。白天抓经营管理,晚上搞科研。在他担任公司主要领导的十几年里,每年仍平均有一个科研成果问世。由他亲自主持研制的名特优产品已达45个,其中23个属于新配方,22种属于剂型改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